欢迎光临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官方网站 今天是2024.03.28 星期四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企业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

杨凌: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创业“万有引力 ”

发布时间:2015-05-14   浏览次数:5991
    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一个热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出现,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全民创造的时代到来。全民创新创业必然会激发市场活力,从而形成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推进?创新创业的活力如何激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杨凌示范区在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创业的战略部署中作出了一些探索: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主动为创新创业清障搭台,在顶层设计中加入市场链接,鼓励支持“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新模式,让更多创新创业团队在杨凌破茧成蝶,实现人生价值。

  如果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常量G”,那么陕西杨凌所激发的,是创新创业的“万有引力”,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杨凌示范区火炬创业园效果图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摘自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一株刚扦插到地里的小苗,十天时间就能长成一棵幼树,这不是童话故事《杰克和仙豆》,而是在陕西杨凌示范区刚刚诞生的一项科技创新——杨凌森淼种业的创新团队经过攻关,成功培育出速生枸杞芽菜“森淼天精菜”,填补了规模化生产食用枸杞芽菜的国内空白。

  旱区生旱区长的枸杞,在杨凌从“红火”的干果变身为韭菜似的多茬叶菜,既充实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绿叶蔬菜的种类、丰富了旱区居民的营养摄入,又能大幅提高旱区农民的收入,加快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的步伐。

  主导这项科技创新的是来自宁夏隆德的80后小伙儿李彬彬,因为他“读了杨凌的大学、做了份杨凌事业、生了个杨凌宝宝。”所以他觉得自己就是个杨凌人。

  让很多像李彬彬这样的创新创业者萌生“归属感”,是杨凌示范区成为创新创业最佳选择地的一个佐证。作为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杨凌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地。为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杨凌生机勃勃?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一语中的:“杨凌示范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在新常态中找准定位精确发力,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示范区落地扎根、蔚然成风。”

  如何激发创新创业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表示:“示范区在制度、教育、文化三个方面培育创新创业的基因,努力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杨凌主动作为。如今,拥有改革创新的基因、从来不畏艰难的杨凌示范区,恰如伍尔斯索普庄园里那棵给予牛顿灵感的苹果树,带给创造更多启发、赋予创新更多内涵、实现创业无限可能。杨凌示范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万有引力”。

以创造的名义种棵“大树”

  创新创业过程的艰辛和煎熬自不待言。但在杨凌示范区,这群怀揣梦想的创新创业者们总是对成功和未来充满底气。

  底气从何而来?可以从杨凌示范区为创新创业所配置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中找到答案。

  从2014年10月28日入驻公告发布以来,杨凌示范区创业工场已经成功运营了半年多。这是座很有个性的“工场”,对于带着梦想前来入驻的创新团队来说,创新创业的空气透着自由和新鲜。水电网一应俱全,办公室的格局和酒店里的标准间一样,楼下交通方便,而且距离人口稠密的五胡路商圈也只有不到一站路的距离。如果是在读或者毕业两年以内的大学生,只要填写一张申请表,就能免费使用办公室一年。这样舒适的硬件设施,只为了给创新创业一个宽松的环境。“必要办公条件有助于提升初创团队的信心,可以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技术的研发应用和市场推广上来。”杨凌示范区科技局局长袁鸿马说。

  光有“硬件”配套还不够,杨凌还为怀揣梦想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软件”上的服务和支撑。协助企业进行工商、税务等的登记注册自不必说,还热心的组织初创企业申报杨凌创新团队、协助申请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了让初创的企业少些曲折,杨凌示范区特意为初创企业创办了一所“企业大学”,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教授提供全方位的创业辅导服务。

  杨凌示范区里有国家重点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重点高职杨凌技术学院。这两所学校办学历史悠久,科技资源禀赋突出,尤其是农、林、水等学科在国际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从为创新创业配置资源和服务一开始,杨凌就格外重视发挥两所学校的作用,在杨凌,创新创业团队可以很方便地利用两所学校提供的食品、农化、苗木、畜牧、医药、饲料等技术共享平台。

  开放式的办公环境,为入驻的创业小微企业提供包括科研、创业指导等在内的多种服务。杨凌示范区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中,无意间打造了一个高新区的WeWork样本。什么是WeWork?WeWork就是颠覆旧有的“零碎”办公模式,重塑房地产盈利格局,将整层或整幢建筑物打造成开放式的办公平台,面积自由、氛围轻松,享受会员式服务,特别适合初创团队。

  在形式上,杨凌示范区创业工场和WeWork一样,都让创新创业团队“住在宾馆”工作,环境友好轻松;在内涵上,示范区主导的创新工场强调公益,WeWork则侧重盈利;在目的上,创新工场对入驻团队抱有热切的期望,而WeWork则希望藉由入驻团队提升自身的市场价值;从长处着眼,创新工场事实上是升级版的WeWork,更偏重价值创造而非实现利润最大化。2014年,WeWork创始公司的市场估值大约为50亿美元,如此看来,杨凌示范区在创新创业上运用了超过“50亿美元”的智慧。

  除了创造价值的智慧,创新创业还需要什么?

  一个允许“试错”的宽松环境。

  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人们常会把杨凌示范区和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硅谷相比。著名硅谷研究专家阿伦·拉奥在《硅谷百年史》中探讨硅谷成功背后的秘密时,将硅谷高企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归功于“容忍失败的文化”。

  和硅谷相同,杨凌也允许创新创业“试错”。但不同的是,在硅谷,试错的代价往往由创新创业者自己承担,而在杨凌,创新创业者们失败的风险很大程度上由示范区承担,换句话说,杨凌示范区的是创新创业中最大的“风险投资人”。

  杨凌示范区创业苗圃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如果你对创业只有一个想法,对创新只有一个理念,那么创业苗圃就会提供给你一个“小试身手”的舞台。6个月的时间里,你可以在设施完善的办公室里一步步完善你的想法,丰富你的理念。如果需要,还有专人根据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链条建设指南提供创业咨询服务。面对市场,有创业辅导团队指导你编写商业计划书。以上这些包括房租、智力支持和政策支撑在内的所有服务,全部免费。在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成功了,那就再接再厉好好做下去;如果失败了,没关系,回去再好好准备,重新来过。

  “创新创业不怕失败,只是要失败的快些。”这句话在杨凌创新创业的圈子里很流行,从这句看似有些玩笑的话语中投射出的,是杨凌创新创业轻松自由的环境和创新创业者们昂扬自信的心态。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杨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馈赠。创新创业需要成功,更需要积累经验,对此,杨凌示范区仍觉得需要在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水平上继续努力。“下一步,示范区将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让更多创新创业者在杨凌圆梦。”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天雄说。

  从WeWork式的创业工场到允许试错的创业苗圃,从为创新创业团队“量身定制”的政策组合到“全城动员”配置的硬件设施,杨凌示范区悉心构建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犹如一棵“大树”。这其中,每项具体的支撑政策和举措就是这棵“大树”的枝枝桠桠,它们都映射着多样化的创新创业需求。扎根农科新城肥沃的土壤,这棵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大树”将不断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团队,持续带给创造无限启发。

融合孵化让创新创业“自然养成”

  春节里硝烟弥漫的摇红包“大战”,想必很多人还都记忆犹新。不管是央视春晚还是商超促销,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摇红包”、领取优惠券,已经成为很多人平时生活的常态。由一张二维码催生的互联网营销颠覆了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然而在杨凌示范区,有一支“90后”创业团队正打算用创新颠覆“二维码”,给人们提供比扫描二维码更“爽”的应用体验。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业服务站,福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攻城狮”徐汉飞一边等着笔记本电脑上程序的自动读取,一边做着高数老师布置的作业。边写作业边开公司?没错!这是一家由在校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公司,主要的研发方向是商用WiFi布设和iBeacn技术的商务应用。“iBeacn”音译过来就是“艾比肯”,是2013年苹果公司发布的一项新的室内数据交互技术标准。通过一个比火柴盒还小的蓝牙模块就可以实现数据推送、方向定位和网络接入等功能。也就是说,只要在安装有“艾比肯”模块的地方,无需扫描二维码,只要拿起手机晃一下,就能参与商家发起的领红包、团购等活动,实现更快捷方便的应用体验。

  要实现“艾比肯”模块的应用,离不开从智能硬件到软件开发的全方位技术支持,福阳网络就是专业提供艾比肯模块定制服务的供应商。从硬件设计到程序写入,从线上推送到线下支撑,在这个不足十人的创新的团队里,年龄最大的24岁,年龄最小还不到20岁。

  就是这个每天都在创新的“90后”团队,不仅成功研发了陕西首个iBeacn商用模块,还基于iBeacn技术开发了商品室内定位技术,通过短消息推送,能让沉默躺在货架上的商品主动告诉消费者自己的产地、材质和位置等信息。

  让“艾比肯”这一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并迅速在市场上创造价值,得益于杨凌示范区内高效运转的融合孵化平台。

  2014年5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三学生高阳和福鑫创作的“基于iBeacon的LBS云商场室内定位系统”荣获全国首届百度校园极客大赛第一名。作为所有参赛作品中“最具商业价值的作品”,参赛回来的很长时间,高阳和福鑫都有点“云里雾里”,身为“iBeacon”技术的发烧友,自己的业余兴趣和课外爱好获得了国内创新平台的高度认可,让他们既意外又惊喜。

  可是,毕竟只是一个参赛作品,不但技术需要继续完善,创新的方向和思路也没有完全厘清。“小作品”如何写成“大文章”?他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学校操场边的科技孵化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业服务站。

  没费一点周折,通过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青团委提交申请,高阳和福鑫很快在操场边的小灰楼上有了一间办公室。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杨凌示范区科技局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工作人员很快就和他们取得了联系,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入驻孵化器后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其实,我们也分不清是学校还是示范区参与了从创新团队到科技公司的孵化。”徐汉飞说:“但是,在帮助我们迅速转化科技成果这件事上,示范区和学校是一齐使劲儿。”

  不分你我,共同发力。在杨凌示范区,不管是学校的孵化平台还是示范区的孵化基地,孵化创业企业和创新团队不仅“手拉手”,而且“心连心”。在杨凌示范区,当大学生满怀激情开始创业时,孵化器里除了有学校给予智力支持,还有示范区给予的配套政策支撑;当公民满怀梦想踏上创新之路,入驻孵化基地不但能享受到示范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学校派出的“创业导师”还会面对面全程指导。

  杨凌示范区有一个“大孵化器”的概念,所谓的“大孵化器”就是整合高校和地方不同的资源优势,融合高校和地方不同层次孵化平台,让创新团队入驻任何一个孵化平台都能享受到所需要的任何其他孵化平台的资源禀赋。“在孵化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中提炼出共性需求”,杨凌示范区用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破除了孵化资源配置的藩篱。

  打破高校和地方两种孵化平台的界限,不但让高校和地方两种孵化平台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最终也将“引力”传导到入孵企业和市场之间,激发创新创业和创造价值的巨大活力。

  在杨凌,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融合孵化,已经成为培育创新创业团队的习惯,如同福阳网络这样的创业企业看似“自然养成”,实际上离不开杨凌示范区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的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让创新创业在杨凌示范区融合孵化“自然养成”的实质是创新创业团队“乐在杨凌成长,愿在杨凌发展。”

  围绕建设世界知名农业科技创新城市的目标,杨凌示范区在科技创新孵化建设方面不遗余力。坚持示范区管委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联席会议制度,在人才引进、环境保障等方面为两所高校提供有力支持。积极实施协同创新战略,支持区内企业及科研单位策划申报中、省科技项目。加快杨凌良种繁育和小麦育种创新基地建设,加大种子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种业硅谷”。

  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杨凌示范区已经建立起规模200多人的创业导师和技术导师队伍,新建技术创业资源共享平台10个、各类孵化器8个,累计孵化企业400家,先后培育中兴林产、金荞实业、三和印务、天鑫兔业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

常送“雪中炭”,多添“锦上花”

  2014年,对杨凌酷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忠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他头一次尝到了草根创业带来成就感。

  张忠是咸阳钢线钢缆厂的一名普通下岗职工。

  十多年前,张忠与很多工友一样,在厂里买断了工龄,走上了草根创业这条路。“刚开始就想到个新地方重新开始,做点小本生意,勉强糊口就行。”回想刚来杨凌的日子,张忠到现在还印象深刻:“杨凌环境好,而且当时刚开始开发,我和爱人琢磨着用积蓄开个小食品厂,可因为没有生产经验,最后只开了个面包小作坊。”

  让张忠没想到的是,自己的这个面包小作坊一开就是十多年。

  2013年,经过十来年起早贪黑和摸爬滚打,有了一些积累的张忠夫妇打算重拾初来杨凌时的梦想,开一间正规现代的食品厂。但现实依然残酷,“当时,我打算租用一间食品厂的闲置厂房,没想到对方开出的条件和市场根本不符。”已经创业十多年的张忠再次感受到了阵阵“寒意”。面包作坊已经不适合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开新厂没地方,办老厂没出路,张忠觉得自己的“冬天”来了。

  就在这时,“转机”意外的出现了。“我听人说新建的富海工业园里有新厂房招租,我爱人说,咱们去问问,看看有没有办厂的可能。”硬着头皮,张忠和爱人来到了负责富海工业园招商的杨凌工业园区建设投资公司。“一上来就很热情,这让我们很感动。”张忠说:“在了解了我们的情况后,工业园区专门派了一个同志和我们接洽,回家后,我爱人说,这回靠谱了。”

  张忠夫妇觉得,富海工业园为自己创业办厂“雪中送炭”,可是,对于杨凌工业园区建设投资公司来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不仅是张忠,每一个有创业需求的人来工业园区都一样。在杨凌,为每个创新创业者“雪中送炭”的也不仅仅是杨凌工业园区公司一家,示范区所有的职能部门都会为创新创业设身处地的着想并提供到位的支持。

  以杨凌工业园区为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落实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出台的有关扶持创新创业相关政策。

  ——在手续办理方面,明确专业部门和专人为创业者协调办理创业相关手续。

  ——在综合配套方面,建设有单层、多层高标准生产厂房,提供完善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和便捷的物业、商务、生活服务设施。

  ——在专业外包服务方面,着力打造集智能仓储、智慧办公、人力资源、统一物流、工商财会外包为一身的服务综合体。

  ——在市场开拓方面,建立了多样化的综合信息平台,借助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向各地投资商推介创业项目和创业产品。

  ——在金融服务方面,联合多家金融机构搭建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平台。

  ——在人才引进方面,结合创业者创业需求与高校开展合作,搭建人力资源平台。

  ——在创业资金投入方面,园区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扶持企业“低成本”创业。

  杨凌工业园区建设投资公司董事长苏亚文表示,工业园区将继续为入驻项目的创业孵化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为创新创业“雪中送炭”,成为杨凌示范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中的共识。除了解决创新创业者的燃眉之急,杨凌示范区还最大程度的运用现有资源,为创新创业“锦上添花”。

  这些日子,杨凌示范区经贸局副局长李继广一直在为新成立的杨凌示范区电商产业园忙碌着。从产业园的相关配套,到创新团队入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奔忙中李继广不太像个局长,倒像是创新创业之家的“管家”……由示范区经贸局牵头设立的杨凌电商产业园就是杨凌示范区在鼓励扶持创新创业中,一边“雪中送炭”一边“锦上添花”的一个范例。

  4月初,杨凌示范区出台了《杨凌现代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入园优惠办法(试行)》,在发布的9条措施中,不仅有为初创团队和企业提供的办公设施免费使用、公共服务免费提供、证照手续免费代办、中省政策优先扶持和优质项目倾斜扶持的“雪中炭”,更有专业培训免费享受、快递发货按单奖励、产品销售按量奖励和税收贡献专项奖励等四项具体的“锦上花”。

  杨凌示范区电商产业园不仅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办公用房、仓储和冷库第一年免费使用,还在第二、第三年给予50%补贴;除了20M光纤永久免费使用,甚至连开网店需要的摄影、美工、设计等服务也在两年内不限量免费提供。不仅有本地快递发货每单给予0.5元奖励,年度线上销售额按照杨凌及其基地产品不超过销售额5%给予奖励这样“真金白银”,还有15个政府职能部门为入园企业提供的高效服务绿色通道。

  看来,杨凌示范区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蛮拼的。蛮拼着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蛮拼着为创新创业团队常送“雪中炭”,多添“锦上花”。杨凌示范区蛮拼出了创新驱动的竞争力,拼出了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

  利用政府投入拉动创业热潮,利用互联网搭建协同创造的平台,杨凌示范区通过调动整合多种资源,为创新创业“聚集力量”,通过政策杠杆撬动利于创新创业的优势资源,最终激发杨凌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浪潮。

  所有人同时做一件事情,那不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探索出新路径、新模式,总结出新经验,那才是创新。

  “万有引力”的前提是质量,而质量也恰恰是创新创业的前提,这也正是杨凌示范区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中的关键所在。杨凌示范区通过出台多种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创造环境,打造开放的服务平台,密切创新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凸显高新区的创新基因,激活杨凌全域的创造活力,全面启动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让“农业硅谷”杨凌充满创新创业的无限可能。

  “杨凌示范区要在履行好国家使命的同时,扎实做好创新创业工作,为旱区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实现‘四个杨凌’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要切实落实好省委书记赵正永提出的‘杨凌要成为先进发展理念的先行者、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传播者、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领先者、高效生产模式和高质量农民生活方式的创造者’的要求,开拓创新,埋头苦干,使杨凌真正成为陕西破解‘三农’问题的‘试验田’。”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说。


苏公网安备 320581020012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