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官方网站 今天是2025.01.16 星期四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企业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农业科技 >> 现代农场
现代农场

“农业后继乏人”应一分为二看待

发布时间:2014-11-10   浏览次数:3400

    “平时村里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江西省萍乡市55岁的农民陈茂盛不无担忧,现在的田好歹还有人种,再过十来年,等我们老了、种不动了,谁来种田?记者在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进行调研,发现各地都存在农业后继乏人现象。(11月5日《经济参考报》)

    将来,谁来种田?农业老龄化问题其实已经好几次搅动社会神经。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关乎国家战略,也是基础民生,当然不可轻视。但至少从现阶段来看,对农业后继无人不必过于恐慌。一者,近年来主要农作物产量也保持连年增长,仅从结果而论看不到农业生产有“后继无人”的迹象。而从人口结构而言,美国、日本等农业大国的农业人口占比都在2%上下,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 2006年末全国还有农业从业人员3.48亿人。显然,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二者,说农业“后继乏人”,大多只看到种地农民这样的直接生产者减少。但在现代农业中,生产者更加多样,农业产业链条更加丰富。也许种地农民减少了,但农场经营、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电商、出口贸易、营销推广等新行当,不仅吸收了村里面的年轻人,还可能引来了城里面的年轻人。他们并未离开农业,只不过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当然,“农业后继乏人”这一诘问提出了警醒,但也不妨从另外两个角度来看待。一方面,无论是新型城镇化的大趋势,还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农村的年轻人进入城市打拼,都是理性选择。哪里收入高、发展空间大,人口就流向哪里,这是市场配置劳动力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了,有一部分农业人口自然可以解放出来。年轻人的可塑性更强、教育水平更高,他们流向城市,支援了二、三产业的发展。

    但在肯定这种流动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可忽视今天农业和农村的面貌已不同以往,政府和社会必须主动面对一些负面效应,未雨绸缪。首先是在产业方面,粮食安全仍然不可轻视。种地的年轻人也许少了,但粮食产量不能少,耕地红线不能动。但有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还有一些地方擅自占用耕地面积。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必须加强执法。另外,则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科技下乡、农机补贴都是应有之义,同时还应重视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培养一批懂得机械生产的“职业农民”。近年来福建的茶叶、新疆的棉花,养护、采摘都依靠大量“外来务农者”的跨省援助,当农场经营取代小农经济成为主导,懂技术的“职业农民”的需求反倒可能越来越大。

    其次是在社会层面,年轻人口流失带来了空巢化、养老难、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不可能把年轻人强行留在农村,而要夯实农村社会保障,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除了尽量拉平城乡社保待遇外,政府还需在农村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上加大投入。此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一部分愿意留在农村的人收入水平追上甚至超过城里,已有很多案例。

    如果时代发展到今天,农民数量仍和十年前、二十年前一样多,那才是大问题。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农村老龄化问题应当重视,但只要认识新形势,找准发力点,让落后的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规模化,让能力更强的农村年轻人有更多选择,让愿意留在农村的农民生活更幸福,多赢局面的到来应有可期。


苏公网安备 32058102001263号